
李昌珂先生精彩演讲
本站讯 12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昌珂做客中国海洋大学人文讲坛,召开“歌德的‘日记'”报告会,从文化、历史、政治、作家等角度为广大学子介绍德国文化名人歌德。报告会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任东升教授主持,于外国语学院楼召开。
歌德与战争——《围攻美因茨》写作背景
讲座刚开始,李昌珂就利落而不乏幽默地进入正文。他首先指出了“歌德的‘日记'”其实指的是《围攻美因茨》一书,并且简述了歌德同中国的渊源以及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其中他讲到,歌德涉猎广泛,被称为“德国的孔夫子”,曾经对中国文学十分感兴趣。世界范围内对于歌德的研究只有100多年,学者们更多关注于他的杰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而对于歌德的“日记”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因此,想要进一步了解歌德,对这本书的剖析是必不可少的。
歌德于1972年随军征战至美因茨,而这一段噩梦般的经历是他创作的主要灵感。从此歌德变成完全反对战争、反对暴力的作家。李昌珂告诉大家,“战争不是别的,只是人类的灾难”这句话是歌德对于战争的唯一态度。
《围攻美因茨》和德国“再教育”政策
“二战以后,由于“再教育”政策的实施,德国的许多著作都被禁被焚,而这部书的出版也不再单纯。”李昌珂解释,“再教育”政策分为“清理”和“建设”两个阶段,目的是改变德国的浓厚的普鲁士文化和军国主义。接下来,他从政治学和文学的角度向大家详细的讲解这部被称为“歌德的‘日记'”的著作。他摘节文中内容细细翻译、分析,从词句中剖析歌德著书时的心情,比较1972年的战争(故事背景)和二战,声情并茂地再现书中内容。通过分析这本书的引言作者德布林(一个反纳粹的流亡作家)来表现这部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再教育”政策中“建设”的产物。他的逻辑清晰,见解独到,辩证深刻,观点新奇,为台下的师生打开一扇德国文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窗户。
《围攻美因茨》内外的歌德
“‘和平来时不至于缺少万不可缺的普罗米修斯之土’,歌德在那个崇尚武力、讴歌强者的时代,在书中以旁观者看戏和调侃的态度来对待战争,实在是一种勇气。”李昌珂谈到,“即使他在晚年的时候性格不再刚强,甚至开始妥协,我们依旧能够从他的作品里深切地感受到‘返回和平、返回家园’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李昌珂所讲的“日记”内外的歌德,他认为,歌德著书的目的也许是阻止战争主导的世界进程,也许是倾吐心中的不快,但他总是保持冷静态度,反对战争,追求完全的和谐、共同发展。
最后,李昌珂以“歌德是德国人中的欧洲人,是欧洲人中的世界公民,他的创作不是为了民族而是为了全人类!”总结并结束这场报告会。
之后的自由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同学们积极提问,李昌珂均给以耐心而不乏深度的解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学术火花竞相迸发,李昌珂先生语言幽默生动、内容丰富,在座师生的掌声阵阵。这场报告会,令海大学生领略到李昌珂广博深厚的学术修养和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从新的角度认识歌德,亦更加深刻地了解德国文学。
通讯员:谢烁莹 栾昕恬